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关于我们   >     学院新闻   >   正文

【转校网】【人才强校主战略系列访谈】许建平: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

2014年04月24日 18:57 点击数:

收到许建平教授第三次回复的采访邮件,时间竟是4月17日凌晨2点49分,有点感动。自从联系许建平教授采访以来,发短信必回,有邮件必应,总是在第一时间收到他的反馈,甚至在采访当天冒雨提前等候——许建平教授的严谨认真,让仅一面之缘的记者感慨不已。

许建平在电气馆一间普通会议室接受了采访,他的谦虚和煦,让人很难把他和“深圳华为公司电源研究部经理”、“成都托普集团总裁”、 “凹凸电子(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些头衔联系起来。就在不久前,学校新增两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喜讯让人们对许建平这个名字更为熟知,他指导的优博获奖者——bat365在线官网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博士周国华成为校内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成为不少现在和未来的博士生们学习的榜样。

学生有时候不知道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的潜在价值

“其实培养博士生是有一些套路的。”许建平坦率地说。然而,许建平的套路听起来似乎很“老套”,首当其冲的是“论文选题要基于导师研究团队有研究基础的领域,反对盲目追时髦、追热点”。

有同行曾经问许建平,你在电力电子技术的共性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做了近30年研究工作,怎么还在坚持?许建平认为,每一个研究领域都有值得坚持做下去的理由,况且电力电子技术是他非常热爱的学科,在持续的钻研中,他不断发现新的研究方向、面临新的挑战。正是这样“一直坚持做下去”,许建平经历了80年代电子科技大学的第一届硕博连读研究生,到90年代在西南交通大学破格晋升教授,再到成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首批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3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EI收录1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在电力电子技术研究领域,许建平可谓“功力深厚”。

“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提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许建平直言,在企业的产品开发和研究工作经历使他在研究工作及培养研究生方面获益匪浅。他所专注的电子电力技术是典型的应用型学科,工业界为学术界提出了源源不断的研究课题,“很多时候工业界在产品开发中采用的技术,学术界并没有及时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结合学科特点,许建平总是保持对工业界产品技术走向的敏锐嗅觉,关心工业界最关心的技术,“不能看别人在做哪方面的研究、发表哪方面的论文就去‘跟风’,要‘跟风’就跟工业界的‘风’。”

许建平坚持学生论文选题要与导师研究方向相结合,“你跟我做研究,是因为我能够指导你进行研究;如果选择导师研究方向之外的研究课题,你跟哪个老师都是一样的。”更重要的一点是,选择导师研究方向的课题,师生间可以有非常良好的互动。“现在学生看的资料很多,甚至比老师看得还要多;有时候学生有很好的研究思路,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但他不知道他这个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的潜在价值”,许建平认为,这个时候导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导师需要把握学生把握不住的思想火花,在学生的研究工作中发现问题,告诉学生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和研究思路。“一个好的研究思路,要知道好在哪里,怎么深入进行研究。这中间需要师生间良好的互动,我经常会告诉学生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思路,并指导学生按照这些研究思路开展研究工作。”

不止优博获得者周国华,许建平所指导的其他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都是在导师与学生的不断沟通和互动中最终确定的。“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在成长。”许建平这样评价他和学生们的关系。

实际上没有刻意挑选种子,但是周国华比较勤奋

许建平的套路二依然“老套”,就是“高标准、严要求”,或者可以用最近比较火的“逼”字来形容。不过,这个套路还附带有一个法宝,也是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一直反复强调的一个词:“信心”。

“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这位行事低调的导师,丝毫不掩饰对学生的信心,他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创造力。他对每一位博士研究生,都提出了远高于博士论文基本要求的高要求,明确要求学生发表国际顶级SCI收录刊物论文。当然,对于性格、能力、基础等各方面迥异的学生们,他还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办法,将博士们分为学术型博士、应用型博士,因材施教,悉心加以培养。

对于周国华的培养,许建平坦陈:“开始并没有刻意挑选甚至给予优待,在培养过程中发现周国华勤奋努力,做事认真,有计划性,研究工作有特色。在他的研究成果逐步具备冲击优博的潜力时,才明确给他提出了冲击优博的要求,并给与了特别的指导。”许建平甚至认为自己也不是天资聪颖之人,而端正的态度、良好的执行力,才是成功的大前提。

许建平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他有办法让学生建立自信。学生开始总认为发表国际顶级SCI刊物论文的要求太高,遥不可及。许建平的“套路”是:“告诉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研究成果的价值,并以发表国际顶级SCI刊物论文来要求自己!”然后,对于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他鼓励学生进行总结、提炼,撰写国际顶级SCI刊物论文。他通过指导每一位博士生第一篇SCI刊物论文的撰写、反复修改、投稿并正式录用,极大地振奋和建立了研究生发表国际顶尖SCI刊物论文、与国际顶尖研究领域看齐的信心。

为了指导博士生完成一篇SCI刊物论文,经常经历十余次的反复修改;他曾经用整整半天的时间修改论文中几百字的原理性描述;学生因为评审专家“显得外行”的拒稿意见而灰心时,他总是要求学生站在审稿人和读者的角度看问题,从自身找原因,重新审视是否清楚表述了论文的创新价值。为了鼓励博士生发表高级别刊物论文,许建平还有一套理论:取得一个研究成果,研究出来你只能掌握50%,写出来可以掌握80%,到了论文发表阶段可以掌握更多,因为评审专家为你的论文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因此,写好论文实际上是帮助你总结和提炼自己的研究成果。

许建平的自信更来自于学校、学院的重视和支持。2009年,周国华成为学校首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的获得者,通过优博基金的支持和考核,让他和周国华都清楚认识到周国华博士学位论文在学校范围内所处的水平,极大地增强培育优博论文的信心。同时,许建平所在的bat365在线官网也对周国华冲刺优博论文提供很大支持。

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博采众家之长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许建平就远赴德国慕尼黑联邦国防大学、美国芝加哥伊利诺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对国外高校的人才培养有着很深的感触。他举了以严谨著称的德国教授的例子。德国教授要求绘制仿真曲线时,仿真曲线上每一个点,都要能够通过尺子直接量出这个点对应的数值,而不是只展示曲线的变化趋势,这样做看起来没必要,做起来很麻烦,但却给使用者带来极大的方便。工作严谨的德国人完成一件事情可能会考虑很多方面、花费很长时间,但是产品很实用,沿用很久。

许建平认为,培养高水平博士生要始终以将其引向学术前沿为目标,鼓励学生走出去与国际接轨。除了开拓视野,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只有出去了,才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有时候会发现其实仅此而已,我们并不比他们差。”从培养博士的“效率”方面来看,许建平很清楚,学生在博士论文的中间阶段出国进修,由于少了与导师的互动,会对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论文发表造成不小的影响,但是,“研究生的培养,不能以发表论文为唯一的评判标准,他们需要博采众家之长。”同时,博士生在国外的研修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国际学术联系,有助于长远的发展。

许建平谈到,可以借鉴部分国内高校的先进培养经验,对于发掘的优博苗子,在培养期间按照教师待遇对博士生进行激励;对于看准的优秀人才,甚至可以考虑先留校工作,并在博士毕业后给与引进人才的优惠待遇,“因为优博获得者本身就是很优秀的人才。”

个人简介:

许建平,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首批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到西南交通大学任教,1991年11月——1994年7月分别赴德国和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专注于开关功率变换器电路拓扑与控制方法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在开关变换器的建模、分析、控制、仿真和电路拓扑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成果,主持(主研)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3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EI收录180余篇;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